top of page

梁正一
私立東海大學音樂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題目:「立體為用」與「取吟定位」:清代王坦《琴旨》的古琴調式理論探析
 

        王坦《琴旨》成書於清代乾隆年間,是一部有關古琴音樂理論的著作。其中,在〈立體為用辨〉與〈取吟定位〉兩篇,王坦提出了觀點獨到的古琴調式理論,呼應並總結明代中後期以來集中發展左手指法、吟猱比重大幅增加、趨於「聲少韻多」風格的實踐與經驗,同時也對其後的琴曲產生深遠的影響。「立體為用」的概念,來自傳統的「起調畢曲」:亦即在琴曲的起畢與停頓處,取同一個音級收聲為韻,一般為調式的主音,是謂「立體」。但在實際應用上,總不免須兼采他聲輔助,最常是主音上五度的相生之聲,此即「為用」。倘若尚有不足,則可再取其轉生之聲「相續為用」。如此一來,便形成以「立體」、「為用」、「相續為用」為核心的五音調式基本框架。在這個基礎上,左指的吟猱作為結構性的偏離因素,並非任意為之,而是與調式音級的穩定性質高度相關。「取吟定位」就是在「立體為用」的前提下,形成「一音立其體,二音以聲為用,二音以吟為用」,以及「用吟之聲相間於立體、為用兩聲之中」的調式結構原則。五正聲在「立體」、「為用」、「用吟」這樣的關係網中,每個音級都能各司其職,得其所歸,並指引琴曲的內在結構及基本動向。當然,這是王坦所設想的理想型,《琴旨》中也指出了變體及例外的存在。同時,跟古今中外大多數的理論家一樣,王坦《琴旨》中仍存在名實不符、前後矛盾、自破其例的盲點與局限。儘管如此,「立體為用」與「取吟定位」的概念,對於揭示明末以來古琴曲「聲少韻多」風格的調式結構特徵,仍有其不可磨滅的理論價值,應予以肯定及重視。目前學界對這個部分的認識,尚有所不足,主要只從琴調命名系統的層次定位《琴旨》的貢獻,且僅止於〈立體為用辨〉而未觸及〈取吟定位〉;甚至對「立體為用」的認知,也還存有若干誤解與失焦之處。王坦《琴旨》的古琴調式理論,其間的高下得失,還有待於今後更深入的研究,才能賦予它真正合理的評價。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