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黃于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兼任研究人員
題目:想像的音樂—論青主的音樂美學

 

        在青主65年的生命中,其真正的音樂職涯只有大約從1927開設X書店到1931進入歐亞航空公司任職為止,短短的四年,但在今日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他卻以《樂論》(1930)與《音樂通論》(1933)以及兩首歌曲《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成為20世紀初中國談論音樂美學以及創作中國藝術歌曲的第一人,成為音樂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青主的音樂美學論述,在今日成為研究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重要對象之一,因其所提出的「音樂是上界的語言」以及「中國音樂要向西方乞靈」的理念,一方面成為中國20世紀初「全面西化」派的代表之一,但另一方面,藉由他的中文藝術歌曲的作品,今日許多研究者卻又在將他與蕭友梅、王光祈比較之際,試圖要為他的「中國文化背景」做辯護,將他的看似完全西化的音樂理念與中國的任何元素做結合。然而這些關於歷史性的研究論述,都是出現在1990年代之後,在青主寫作這些作品的1920、30年代,不僅思辨性的音樂美學範疇在中國幾乎無人談論,關於藝術歌曲的理念亦只是流傳在小範圍的群體中。青主的音樂美學理念或許只是來自對於當時歐洲表現主義美學的認同,或是其個人對於歐洲音樂的感性迴響,但他具體的文字論述,也在當時中西交錯,古今相爭的音樂環境中,開闢了一個在中國的音樂論述上絕對美學想像場域,成為後世談論20世紀初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時,不可忽略的一個亮點。我將以他這兩本音樂美學論述為出發,梳理與其同時空下的音樂美學相關文字論述,討論他的音樂美學在當時的音樂環境脈絡中所呈現的意涵,以及這些不同觀點的音樂美學論述所共同形塑對於理想音樂的想像與營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