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音樂的傳統與未來
2019 臺灣音樂學會暨臺灣音樂學論壇
賴宜絜
夏威夷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
題目:從文化認同探討古箏音樂中的台灣意識
自1945年以來,在政府及民間的大力推廣之下,古箏逐漸成為在台灣流傳的主要中國樂器之一。在二十世紀後半葉,中國大陸的箏樂對台灣箏界,不論在音樂、技法與演奏詮釋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自2000年代開始,台灣箏界有越來越多的事件關注本土的議題。從2000年台北民族樂團主辦的「千禧年古箏專業獨奏大賽」以「台灣關懷」為題、2003年台灣藝術大學主辦的「台灣箏樂創作之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到2009年「國際北京古箏藝術節」中的「台灣專場」音樂會,皆顯示台灣箏人不再只是單方面的跟隨中國箏樂的潮流,而是選擇性地運用古箏展現台灣文化的多樣性,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音樂領域,一個新興的音樂類型—「台灣箏樂」因而產生。
關於古箏音樂在台灣的研究,大部分是從歷史與音樂的視角討論古箏的音樂內容與演出實務,而較少從社會政治的面向,討論台灣箏樂中的本土意識。因此,本文聚焦於2000年後古箏音樂與台灣內部社會政治、兩岸關係的關聯性,從文化認同探討台灣意識對箏樂發展的影響,分析台灣箏人與其他社群的互動關係,剖析這些音樂家如何主體化其在箏界的社會定位,進而促使古箏音樂的本土化。透過解構台灣箏樂中的「台灣」意涵,本文認為古箏在台灣已經成為一項表達本土文化認同的工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