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音樂的傳統與未來
2019 臺灣音樂學會暨臺灣音樂學論壇
沈雕龍
國立臺南大學助理教授
題目:許常惠的音樂史書寫的歷史詮釋:冷戰、解凍、全球視野
許常惠1991年的《台灣音樂史初稿》一書,在台灣的音樂學界一般被視為「台灣音樂史」書寫的先鋒與起點。然而,根據筆者先前的研究指出,這本「初稿」之前,還有橫跨二十年的一系列書籍形式的「前稿」,最早可以追溯到許常惠1970年所寫的《近代中國音樂史話》一書。書中所論的「音樂史話」,雖然主要描述了十七世紀西方傳教士進入明朝帶入西樂,到一九六○年代的西方音樂在「中國」的發展歷程,然而,其中的〈新音樂在台灣〉一章,其實已是日後許常惠諸多台灣音樂史論述中,關於西式音樂在台灣發展的章節基本模型。
筆者在這個基礎之上試圖進一步探究的是,許常惠為什麼要在1970年這個時間點上,寫作、出版一本西樂傳進「中國」的音樂史?此時的許常惠從未去過中國大陸,尤其在1949年之後兩岸分治而難以取得實際史料的情況下,他如何建構一個「近代中國音樂」的史觀?本研究經過文獻的追蹤和分析後,至少可以在目前的階段指出,許常惠之所以開始了他的音樂史寫作,其關鍵性動機,是受到中國音樂學者王光祈在德國留下的音樂史相關著作的啟發,以及他在一九六○年代台灣推動「現代音樂」遭遇的阻力和刺激;而《近代中國音樂史話》的史觀得以成形和收攏,則是受到他在留法期間接觸到的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文斯基的《音樂詩學》(La poétique musicale)一書的影響。這些跨越國界的經驗和視野,構成了許常惠對「近代中國音樂」的想像,也成為音樂史寫作在台灣的開始。
bottom of page